top of page

一、 計畫願景、目標及執行策略

1. 計畫願景與各校數位人文發展特色。

 「在地鑲嵌的文史數位創生與科技實踐計畫」將以「高雄地區」為本計畫的實踐場域, 並由「鳥松區」周邊區域著手。鳥松區域北接仁武區,南面鳳山、大寮兩區;東鄰大樹 區,西毗市三民區,鳥松區位於曹公圳新圳幹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適合農業的發 展,內有澄清湖觀光特定區、圓山飯店及忠烈祠等走踏景點。據記載鳥松區原地名為蔦 松腳庄,因昔日有一棵高大茂盛之雀榕樹木,「榕」者,台語日「松」;又由於樹上棲 息著白頭翁鳥,故取其名為「鳥松」。因此本計畫是跨領域團隊,結合了藝文處、科技 藝術發展處、生活創意學院(以下簡稱生創學院)、工學院等人才,以及文物修護中心、 通識教育中心、視覺傳達設計系(視傳系)、數位媒體設計系(數位系)以及電競科技 管理系(電競系)等系所資源,投入並整合既有資源,以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為優先 目標,將正修科技大學生活創意學院及工學院打造成一處具全方位跨領域的人社數位基 地,並能深化師生之間的跨域共授課程、教師之間的跨域共學社群以及學生之間的跨域 學習專題實踐。 2016年,世界正處於一波「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此時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奈米科技(Nanotechnology)、3D 列印以及生物科技(Biotechnology)等技術,也正面臨革新,這發展將徹底改變世界 經濟模式及就業市場習慣。其中大數據分析則是引領這群科技變革的主要鏈結點,政大 資訊科學劉吉軒教授於同年指出「大數據讓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到一個數位連接與數位沉 浸的世代,物質實體世界與數位虛擬世界可以相互介接、併聯,人腦與機器也更深入的 互動共創。」這也就是說,人們所有的生活將離不開網際網路,而網際網路的所有數據也將如電腦機器人般地深層記憶,所有的瀏覽、商業行為將開始有目的導向性。而另一 方面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也漸漸地有了些許的轉變與開展,早期的人文社會研究議 題,是以人本為主題,研究常以質性研究為主,因此所有的研究素材均是大量的文字與 訪談文字資料,因此因為大數據的導入,開始有了文字探勘技術,文字探勘與資料探勘 同樣是嘗試從大量資料中,挖掘出未知的有用資訊,但更聚焦在人類語言的文字資料上 (Feldman & Sanger, 2007)。因此近幾年文字探勘結合了機器學習與電腦語言學等技 術,產生出如NVivo質性研究分析軟體,著實地讓質性研究人員有了更理性的分析工具, 也能更加準確地從文本的詞頻彙整,再運用編碼、數據量化等程序方法產生出分析結果。 面對如此巨大的科技發展之挑戰,本計畫認為這是培養跨人文與數位科技人才的最好時 機,善用數位科技了解箇中人文發展趨勢,再應用跨域科技應用延伸能力觸角,才能創 造藍海以及培養未來競爭力的保障。 未來,課程與教學模式必將全面翻轉,數位科技的介入,促使學校成為資源交流、跨 領域與擴大學習範圍的場域,當然要翻轉必有難度,因此本計畫先從兩個學院開始推動 人文數位科技整合,透過新開設之課程,讓不同系所的師生一起上課,老師及同學們藉 此也能共授、共學之協力協作,從細微處開始實踐與實驗,或許此次的課群運作可成為 未來參考的模式。

2. 數位人文人才培育目標,包括「課群核心重點價值規劃」、「數位技能」、「人文素 養」等。

 培養學生具備人文社會科學與數位科技融匯之素養及技能,以解決現實生活及社會 複查問題的能力,本計畫主要執行地點設定於「高雄地區」,透過人社思維的課程養成 後,再透過數位科技產出具創新性的跨領域整合課程;以高雄在地為場域,規劃一系列 的地方文史創生的課程,從文史調查、大數據分析等人社課程之導入,透過一群具有人 文社會學、地理學、資訊設計與設計等不同背景的教師團隊進行共授課程,教師團隊包 4 含校內教師、產業界教師以及跨校院之師資,於共授課程中激起交流之跨域對話。 此計畫藉由引進業師,和產業界對接,以現實的產業問題及社會需求,運用正熱門的 NFT、IP授權及AI人工智慧等科技,來規劃出不同於當前的課群課程,企圖營造嶄新的 學習場域與風氣,透過新開設的課程與共授共學的機制,冀望能改變過往的學習模式, 以及產出具深厚且在地的文化底蘊之實務作品。 本計畫經過多次集思廣益的會議討論,匯整人文社會科學與數位科技及設計領域等專 業教師所提出的多項方案後,訂定出課群核心重點價值在於「數位科技與人文融匯形 式」,基於核心價值的要點,擴展出以下四點透過課程培育人才的目標重點要項:

 強化地方文史的資料建構,本計畫課群欲以「高雄地區」的地方文史為資料建構 首要,藉以大數據分析及市場調查機制,特著重其內容的在地鑲嵌性,最後再將 在地文史相關的認識、認同感、象徵性、空間等知識資料進行專案數位化。而培 育人才的目標,則透過共授形式將地方文史的相關文獻引導、論述、解析等多方 面傳授,試圖重構學生在地方文史創生、視覺藝術設計及數位科技跨領域融合的 規畫與執行能力。

 行政院自2019年訂定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由國發會核定地方創生國家戰略 計劃,以提升在地文化與新創結合,並積極創造就業機會,解決島內城鄉人口不 均等問題。而本計畫將順應創生計畫,並使數位科技介入,以大數據分析、AI人 工智慧、IP授權及數位展演等科技成果活絡在地經濟,試圖建構屬於「高雄地區」 獨有的文史特色,與創造出具創生構念的數位應用。

 人社領域的通識教育中心老師能與生創學院、工學院背景老師共同交流想法,以 利共學成長。新興數位科技的應用與互動,對於在地人文社會科學來說,有其明 顯之影響力,也避免再運作如過往的教學型態,都是採用專業單方面式的進行授 課,使得各領域築起城牆,互不交涉及干涉,雖能深究但難再革新。若人文社會 及數位科技等專業領域能互相相輔相成的運用,才能產生互利價值與共存永續的 效益。因此成立「人文數位」教師跨領域專業成長社群,其成員集結了兩學院 (生創學院、工學院)、兩中心(文物修復中心、通識教育中心)及三系所(視 傳系、數位系及電競系)之教師共同參與社群。

 藉由業師意見,重視與產業界的接軌,整合實務與理論並用的教學及學習模式。 其模式內容首重人文社會科學,輔以創意思考、翻轉教學以及設計思維介入,透 過業界面臨到的產業面問題,於課程中提出解決的各種方案,此外其問題意識除 業界問題,尚可思考如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永續發展之17項目標(終結貧窮、消除飢餓、健康與福祉、優質教育、性 別平權、淨水與衛生、可負擔的潔淨能源、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工業化創新 及基礎建設、減少不平等、永續城鄉、責任消費及生產、氣候行動、保育海洋生 態、保育陸域生態、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以及多元夥伴關係),透過上述的問題 意識,融入新開設課程的問題導向學習,讓跨領域的師生一起成為策略實踐種子, 逐一地探究、支援與解決。

(一)在地文史資料的調查與數位化

(四)研究主題跨域融入教學課程

(二)活化在地創生之數位應用

(三)成立「人文數位」教師跨領域專業成長社群

3. 教師與學生社群經營之主要目標與執行策略。

 成立「人文數位」教師跨領域專業成長社群旨在跨域交流,其為教學變革的重要社群 及推手,過往的教師幾乎都沈浸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不斷地精進與成長,但若要有創 5 新的出路及內容則須透過跨領域的方式才能走向藍海。而本校由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主 導,時常辦理跨領域合作的各項計畫與活動,所以跨院、跨系的教學合作、舉辦社群及 跨領域教育訓練等活動已是常態化,因此本計畫將以五位計畫(共同)主持人為一團隊 主社群,此外這五位又分別經營小型的教師成長社群,執掌各類型的人文社會科學結合 數位科技議題的教師社群,而這些社群都應有一位具人文社會領域背景的教師參與,才 能互相暸解,真正順利且有效地跨領域推動及學習。 而學生社群的部分,將採課程內部成立學生成長社群,本計畫兩年共八門課程,也就 有 8 個學生跨領域成長社群的成立,而這 8 個學生社群將由課程中的共授教師共同帶領 學生的會議及討論。以下為教師與學生社群經營的主要目標與執行策略說明:
 





 

螢幕擷取畫面 2023-10-06 115427.png

表1 社群經營的主要目標與策略等細項內容說明

bottom of page